云南佤山道路越走越宽阔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10-12 17:06:06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新中国建立以来,沧源佤族自治县打通了与外界互联互通的“空中通道”,构筑了公路、航空并存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从而使曾经闭塞的边疆转向开放的前沿,让佤山各族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新中国成立前,沧源只有几条狭窄的古驿道能通向外界,境内主要依靠一些晴通雨阻、起伏不定的马帮驿道,以人背、肩扛和牛马驮运的方式来完成交通运输。1957年7月,沧源“勐沧公路”开工建设,在云南省公路局第五工程处的艰苦努力下,于1958年7月打通了从“海孟公路”勐省岔口向南连接南撒的29公里公路,而后续建任务移交地方,同年11月,经过近3000余名建设者的共同奋战,修通了南撒至县城勐董的毛路,使边陲沧源得以通过全长59.3公里的“勐沧公路”经“海孟公路”一直连接到临沧、昆明和祖国内地。

  “‘勐沧公路’的开通结束了沧源没有公路的历史。”沧源史料记载,“勐沧、勐回、南沧、永和、南安、小团……”省县乡公路的建设,开启了沧源公路建设的新纪元。1957年至1977年,在国家的扶持下,沧源累计建成公路53条(段)588.81公里;1990年,沧源公路里程达到1269.2公里。抓住“以工代赈”、国防边防公路建设等政策机遇,沧源大干乡村公路、经济园区道路建设,至1997年全县93个村(社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

  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通县油路工程,2002年4月,沧源第一条通县油路(耿沧油路)建成通车,沧源公路等级实现了质的飞跃,到201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22公里,93个村(社区)通畅率达100%,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南立线、耿沧线、小沧线3条经济干线为骨架,干支结合、内外相连、城乡沟通的公路运输网络。

  “从来没有想到这辈子能在沧源坐上飞机。”2016年12月8日,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家在沧源佤乡花苑小区的退休老干部王锋成为第一批乘坐沧源至昆明航班的旅客。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出一趟远门真是太难了,从沧源到昆明每两天才有一班车,需要5天4夜的时间,前提还是别赶上塌方、堵车。现在机场建成通航,从沧源到昆明只需50分钟左右的时间。

  沧源佤山机场的建成通航是沧源交通事业的新里程碑,彻底打破了沧源发展受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制约的瓶颈,加快了区域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便捷化,助推沧源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沧源沿边优势得以有效发挥,全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指日可待。

  沧源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让广大佤乡群众享受到了实惠。勐董镇芒摆村村民肖叶伞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芒摆村进村的道路十分难走,每逢收稻谷时,村民们都需要上下进行中转,才可以把谷子运到村里。如果赶上村民突发疾病,大家只好用两棵竹子绑上椅子,做成临时的滑竿,走小路将病人抬到医院。”现在,一条8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到村里,村民曾经的出行苦恼现在没有了。

  肖叶伞介绍,种植销售时鲜蔬菜一直是她家每年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过去要将蔬菜和特产销售至县城需要靠肩挑背驮,种得多卖得少。进村道路硬化后, 肖叶伞买了辆三轮车,方便出行的同时也增加了卖菜的收入。

  “我们村不愁没有地种,但交通问题不解决,农产品运不出去,谁又有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呢?要致富,先修路。”家在班洪公坎村的杨光明对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感触颇深。

  公坎村是班洪乡的一个边远村,全村412户1476人,耕地面积5929亩,人均近4亩的耕地面积,村子同样因交通制约而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依托建制村通畅工程项目,一条15公里长的进村硬板路修建完成,公坎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杨光明说:“现在路修好了,我们要抱团发展产业,过上更加富足幸福的生活。”

  从乡村到城市,从陆地到空中,从县内到县外,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沧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正逐步构建形成,民生坦途正支撑引领着佤乡人民奔向更加幸福的港湾。

  (张耀辉 关汪武 记者 鲁宽)

责任编辑:张杨军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